资阳市蜀乡金农投资债权资产项目城投债定融(资阳蜀乡公司)

余老师 13 0

(来源:保定教育发布)

资阳市蜀乡金农投资债权资产项目城投债定融

职教聚焦

01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调查数据表明,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奋进新征程,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机遇,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不断筑牢,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需求总量上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从需求结构上看,对支撑制造强国的紧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为创新体系赋能。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要充满活力,既要顶尖的科学家,也要有一流的工程师和技能型人才,既要有引领性、革命性、突破性的理论成果,也要有可转化、能落地、会推广的工程实践。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衔接、高效协同。现实中,一些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两张皮”情况有待破解,还需培养更多善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各类产品的“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应加快融入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市场推广、改进产品工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拓宽职业教育成才道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结构转型,让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才能推动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由大变强。同时,人才培养有其自身规律,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技能提升的客观规律,重点推动技术技能传承创新,为学生开辟广阔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体现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教育,还有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现代职业教育,关注的是人才持续发展的“成长路线图”,旨在促进技能人才不断学习,在技能提升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强化职前教育的同时,承担起职后教育的责任,促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各类人才从“一技在手”转变为“学技终身”。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培养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就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 鲍文涵)

来源:人民日报

02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又到一年毕业季,站在人生的重要路口,使命、责任、梦想,这些人生的关键词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愈发真切而厚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广大2023届高校毕业生矢志奋斗,主动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他们中,有人步入军营勇担使命,有人扎根海岛教书育人,有人锤炼过硬本领技能报国。7月2日《人民日报》教育版记录其中几人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大学生脚踏实地、拼搏奋斗的青春风貌。

我们摘登相关职校毕业生故事,以飨读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卢琬

练好本领 技能成才

面对激烈的竞争,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卢琬的回答十分肯定:“经过学校几年的培养,我不仅找到了一份喜爱的工作,也坚定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决心。”

炎炎夏日,广东立德胶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车间里,穿着无尘服的卢琬正仔细查看模具试模情况,与技术员交流项目细节。工艺参数如何设定?模具是否需要调整?22岁的她是所在工程组里最年轻的成员,谈起技术却很有底气。

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直是卢琬的心愿。“大一刚入学,班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一下课,我就冲到讲台前毛遂自荐,‘老师,我想参加科研项目!’”卢琬笑着回忆。抱着多学知识的想法,她加入了专业老师的课题组,围绕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科研项目阅读了大量文献。

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提高技能?学校的第四实训楼见证了卢琬流下的汗水。“大二整个暑假,我都‘泡’在实训楼里。”卢琬介绍,为研发出理想的生物可降解薄膜,她与团队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制备双向拉伸膜,再进行性能测试、数据分析,而后进一步调整加工工艺参数。

经过一次次产品制备、工艺优化,最终,在老师指导下,卢琬和团队的同学们研发出具有耐高温等性能的生物可降解包装薄膜。

今年3月,卢琬和同学们获得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就在那时,她也顺利接到心仪工作的邀约。“学校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学里接触科研、创新创业的经历,为我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我希望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充分发挥所学,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卢琬说。

前不久,卢琬回学校领取毕业证书。回望实训楼,大学时为梦想拼搏的经历浮上心头:“一天深夜,我最后一个离开实训楼。看到我,学院老师说了4个字:未来可期。”

“那时的我还有些懵懂。”卢琬说,“现在我懂得,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宏大的志向,有过硬的本领,就有可期的未来。”

(人民日报记者 吴月)

来源:人民日报

03

培养拔尖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准备好了吗

职业院校要培养拔尖技术人才,这一信号来自教育部的一个试点文件。

今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以下简称《函》),首批试点工作围绕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委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6月,该校升格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记者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6家单位牵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开展。

《函》中提出的“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给职业教育战线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职业院校准备好了吗?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首批试点工作的两家牵头单位负责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小斌,以及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工作评估骨干专家侯长林。

培养拔尖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记者: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培养“拔尖技术人才”,您觉得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方小斌:个人认为,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的时代使命,是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贡献度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许建领:对职业教育而言,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正名。“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概念的提出,把职业教育放在“尖”的位置,将极大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二是赋予职业教育更大使命。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这一概念,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侯长林:“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这一名称的提出,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大的期望,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制造业升级给技术人才提出了新挑战

记者:《函》中提到试点工作要“围绕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技术人才新要求”,从制造业转型升级来看,新时代对技术人才提出了哪些新挑战和新要求?

许建领: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机器代人已不是科幻憧憬。这对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先进制造业升级,对学校相关专业点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从手到脑”的转变。过去,讲“教师的手上要有油”,现在不仅要“手上有油渍”,还要“脑中有代码”。过去师生的教学需要进行手工操作,现在则需要进行综合计算、复杂数控。这给专业带来的是“脱胎换骨”般的挑战。

方小斌: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进入高速成长期,磁悬浮、智能驾驶、永磁同步电机等技术催生企业技术革新,新时代技术人才需要满足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智慧驾驶、智能运维等产业的高端需求。这些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数字化改造、模块化课程改革、虚实结合的实训条件建设、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模式等都提出了挑战。

侯长林:制造业升级必然带来产业岗位结构的变化和工作任务的升级,也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比如,从简单的技术操作走向复杂问题解决,大部分重复的、标准化的岗位会被智能化生产系统替代,岗位的智能化迫使劳动者从传统的规则性体力劳动走向非规则性、复杂的智能劳动。这对技术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拔尖技术人才要更加突出“技术”

记者:我们应怎么理解和定义“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

许建领:理解“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这一概念,必须要把握“创新拔尖”和“技术人才”这两个关键点。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的技术能力,能够在某一领域独立开展实践生产;二是高阶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推动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创新;三是卓越的领导能力,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带领团队不断超越;四是优秀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所以,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必须要遵循类型化逻辑,把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核心目的。必须要遵循高阶性逻辑,通过教育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

资阳市蜀乡金农投资债权资产项目城投债定融(资阳蜀乡公司)

方小斌:对职业教育来讲,相对以前提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要更加突出“技术”,而不仅仅是“技能”。“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是具备较强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侯长林:“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至少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行为习惯等特质;二是拔尖人才。这类人是创新型人才中冒尖的那一类;三是技术人才。创新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分。

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

记者:《函》中提到的总体要求是:聚焦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是否可以理解为:应该从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项目等内容出发,进行人才模式的改革才能达到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目的?

许建领:“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理念、制度、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的系统性改革。首要的应该是对拔尖技术人才的理解,拔尖技术人才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发现拔尖技术人才、激发拔尖技术人才?这是教育实践的逻辑前提。基于这个逻辑,再去推进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方面的改革。

方小斌:职业院校办学应该找准办学定位,把服务国家、区域、行业需求作为办学根本出发点,聚焦核心竞争力和关键办学能力,顺应时代“新”变化,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侯长林:我认为要想培养出“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首先需要制定“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标准。其次,根据标准设计“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建立“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第四,提升与“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办学层次。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有这种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培养拔尖技术人才,

不是单纯“选苗”更要培育土壤

记者:对职业教育领域而言,您认为拔尖技术人才是否也要甄别?您有何建议和对策?

许建领:“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不是单纯“选苗”,而更要培育土壤。拔尖技术人才需要甄别,但甄别不是指向少数人,而是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改变整体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这个甄别评价导向,至少要关注如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仅仅锁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在社会服务等行业领域同样需要。这就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适用不同行业领域拔尖技术人才的甄别标准。二是要关注全面发展。培养拔尖技术人才不能仅仅锁定学生的某一方面,不能关注学生单向度的知识技能,还必须要关注学生一般发展的水平,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等社会价值。三是要关注类型特色。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必然有自己的类型特色,不能套用一般性的拔尖人才标准,需要在工匠精神、实操能力、技术含量、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甄别。

侯长林:当前,无论是高职专科院校还是职业本科院校,其生源有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中职学校。这就有必要在中职学校开展早期拔尖技术人才的甄别和培养活动。中职学校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总体上赶不上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但在技术学习方面则有其强项,在庞大的中职学校学生群体中肯定会有在技术方面很有天赋的孩子。

我建议,具备技术天赋的中职学校学生要有直升职业专科、本科乃至硕士、博士的机制或通道。

培养拔尖技术人才需要突破哪些阻碍

记者:职业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您认为有哪些阻碍需要突破?

许建领:我认为阻碍有几点。一是教育理念,目前各界对“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理解有待争鸣探索,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才能有效开展人才培养实践。二是教师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需要与产业前沿、技术前沿同步迭代,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同样要打破常规,要具有善于发现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潜能的能力。三是教育政策,现有的制度体系还没有为“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更多试错机会,与“拔尖技术人才”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尽管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方小斌:个人认为存在以下方面的阻碍:一是不像之前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有明确的建设要求和标准,这次的试点工作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需求持续探索和交流完善。二是怎样成立试验班,利用什么样的标准或体系来检验试点成果,都是下一步需要细致考虑的内容。另外,以目前的三年制高职的常规教学可能很难培养出“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

侯长林:我认为阻碍主要有:一是职业院校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的职业院校怎么能够培养出“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二是没有学科概念。高水平的专业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学科支撑。教育水平如果只能够达到底线的合格质量,要想培养出拔尖技术人才可能性不大。三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缺失。没有创新的师傅哪来创新的学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

04

职教改革:标准、课程、教材需拧成一股绳

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课程、教材是各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基本载体依据,三者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水平,三者的一体化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就需要对教学标准、课程、教材进行一体化开发设计研究。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已有一周年。在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当中,教学与课程改革受到关注,成为相关各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高质量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工巧匠,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成军指出,在当前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难以紧跟技术发展、教学实施脱离实际、教师能力难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等问题。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陈华政表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院校已经投入大量资源来对课程、教材进行开发改革,但课程、教材乃至不同层级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衔接仍然做得不够。

换言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远远没有达到“完成时”,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体系来看,一次“多元一体”的变革仍然迫在眉睫。

紧跟技术变革迭代课程内容

成军把新技术比喻成课程的“牛鼻子”。在他看来,技术的更新和课程的更新有共通之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课程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

“技术领域有个理念叫‘迭代’,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用在课程改革当中,让职业教育课程迭代紧跟产业技术迭代,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成军说。

成军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加入到课程开发当中。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适应者和实施者,也是其创造者,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例如,教师们会选取典型的企业真实项目,由简到繁、由部分到完整地把企业项目改造为教学项目。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还建设了一系列课程群,在课程改革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使其形成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此类课程群包括专业群平台课程群、“1+X”配套课程群、赛教融合课程群等。

“在课堂这个‘主战场’上,我们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基于真实环境和真实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目标是打造一个‘活课堂’。”成军补充说。

加强课程的横向与纵向关联

陈华政认为,现有的改革举措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均有显著的单项提升,但教学标准、课程、教材三者之间缺少横向联系,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课程缺少纵向衔接。

“目前,国家层面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基本处于三条没有关联关系的平行线上,一体化关联显著不足。”陈华政说。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相关课程没有提出刚性要求,因此部分学校、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学校会因师资、场地、软硬件设备等因素删减专业课程,特别是为选用自编的非规划教材而调整核心专业课程。此外,由于高职课程标准在专业课程中的缺位,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材选用上也存在较为随意的情况。

陈华政指出,部分教材的评选使用不够合理,教材使用方面同样缺乏指导。

除了横向关联不足之外,课程间也缺少纵向衔接。

近些年来,多地广泛开展中高职分段衔接培养,并启动高职本科试点,覆盖的专业数和学生规模逐年增长,但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中专业、课程与教材的顶层设计不完备,其中,保障课程教学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课程标准,保障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衔接课程与教材建设基本缺位。

陈华政表示,纵向衔接不足导致的问题包括中高职衔接工作整体质量降低,各学段课程目标区分度不明显,实际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等。

“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课程、教材是各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基本载体依据,三者的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水平,三者的一体化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就需要对教学标准、课程、教材进行一体化开发设计研究。”陈华政说。

强化教学标准的指导性、执行力

在教学标准、课程、教材三者当中,教学标准具有引领意义。陈华政认为,当前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上述三者的一体化,其中教学标准是最重要的。

“我的建议是完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强化标准的指导性和执行力,在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专业中设置专业大类或专业类,从源头上保证衔接培养的专业特性。比如,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必须开设’和‘选择开设’两种类型,作为对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的要求。这些课程层面的硬性要求可以保证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贯通性和权威性。”陈华政说。

陈华政还提议以岗位技能标准作为课程设置依据,再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来开发教材,把“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教材”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评估,在成果评价时,也将其视为一个一体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他还建议,建立校校、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对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教材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和研究。

校校、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建立后,各方可以整合各自的优质资源,对接岗位技能标准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融媒体教材,从而满足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还应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样联合研究基地才可以持续良好地运作。”陈华政提醒。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来源:科技日报

05

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场会

为何选择在宜宾召开?

6月19日至20日,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宜宾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发改系统、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高校相关负责人500余人参会。

从2019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目前已将21个城市列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将63家企业列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2021年,和深圳、合肥、宁波、青岛等一起,宜宾入选全国首批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成为四川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2年多后,从21个试点城市“脱颖而出”举办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宜宾凭什么?

看现状: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结合紧密

在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刘明看来,职业教育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鲁班等人才。”

国家发改委最近的几次调研发现,一个城市产教融合做的好不好,不在于职教的体量有多大、专业有多全,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在有的城市,职业院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包罗万象,但是人才培养不精准、不聚焦,培养再多人,都难以发挥出支撑作用,教育和产业还是“两张皮”。

在宜宾,城市围绕大学建、教育依托产业兴这一产教融合理念所带来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现状让与会者印象深刻。

在宜宾市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与会者对“宜宾速度”印象深刻——该项目一期成功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7亿元,是全国投放基金额度最大的职业教育项目,同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授信55亿元,于去年7月开建,今年9月就将交付使用。当前,园区首批入驻的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五粮液、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合作项目达30多个,开设了白酒学院、燃面学院等,近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从此前的八成去沿海到现在的八成留四川,留宜率也提升到40%。

山东省潍坊市发改委社会科科长李潇在参观宜宾凯翼汽车总装车间时,对企业与成都工业学院共建的宜宾新能源汽车与先进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颇感兴趣。“把教室搬到车间里,架起了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桥梁,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相融合促进。”更好地实现人才匹配企业发展,凯翼汽车总经理高雷说,今年招收了200多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有一半就来自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合作的院校。

此外,与会者还走进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极米光电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人才实训基地。目前,宜宾聚力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围绕“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推动在宜高校、科研院所单独或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个,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个,建成川南唯一、四川首批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

截至2022年底,宜宾市有高校12所、较2016年增长五倍,在校大学生10万人、增长3倍,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增长5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从全省第6位跃升到第3位,成功探索出一条学、教、研、产、城一体发展的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新路子。

展未来:差异化打造产教融合2.0版本

未来,宜宾经验能否在全川进行推广?

“各地在学习宜宾试点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要客观分析自身城市建设的‘时’与‘势’,要坚持‘小而精’、避免‘大而全’的新型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思路,塑造特色、错位发展。”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支持成都市围绕建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与德阳、眉山、资阳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同城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部分城市产业特色鲜明、职业教育资源聚焦的独特优势,推动“锂电之都”遂宁、“中国科技城”绵阳、“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德阳、“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攀枝花等城市,探索产教城融合、特色发展新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四川将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努力推动新时期产教全链融合、城市错位发展、人才梯次培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产教融合2.0版本。

刘明表示,下一步要通过“五抓”来提质增效:抓城市,将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让“一座城、一两个主导产业、全链条职业教育体系”形成闭环,推动职业教育的总量、结构、质量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匹配;抓企业,支持各地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研究制定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抓专业,按照“优先、加快、改造、撤并”的思路,各地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抓项目,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抓经验,宣传推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四川产教融合的“排头兵”,宜宾下一步也将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政校院企协同创新,培育壮大现有平台。

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推动在宜高校联合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代产业学院10个以上;推动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来宜共建动力电池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科研项目中试基地;推动“双城”科研院所向“研究院+公司”、新型研发机构等转型升级,推动“双城”科研院所联合宜宾市重点企业实施一批科研项目等,从而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

来源:川观新闻

NEWS

地方热点

01

贵州:推进职教产教融合 实现校企“双向奔赴”

教室就是企业、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徒弟,在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导的遵义直播电商产业学院直播间里,学生们充分利用实训课,将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市民的餐桌。目前,辣椒、茶叶、羊肉等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

“产业学院突破传统办学理念,深化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并把真实场景、真实业务、真实业绩引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探索贵州省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新路径。”贵州省遵职直播电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林丽说。

除了校企之间点对点开展学生实习就业、师资交流、培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提供社会服务等之外,多方共办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已成为贵州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贵州省内许多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聚焦“四新”“四化”,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成立类型多样的现代产业学院。

为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加快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目前,贵州共建设产业学院28个、立项省级产业学院3个。近年来,贵州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大数据是贵州的一张名片。让学科跟着产业走,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是贵州相关院校的职责使命。

2020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中软国际大数据产业学院。双方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3个专业开展合作,每届联合培养学生不低于100人/专业。

其中,企业讲师和教务管理团队长期入驻贵州轻工职院,承担40%及以上专业课程实施和项目实践课,实现真实育人项目与课程无缝衔接。

“想要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开展产教融合式的项目化教学。政府部门通过双创园平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并出台相应的创新创业和引企政策。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为当地大数据企业的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造血过程。”贵州轻工职院信息工程系负责人吕志君说。

2019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牵手贵州航投集团共建航投航空产业学院,出资1.78亿建成民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示范性职教联盟、临空高端产业智库、协同创新中心,双方共同探索现代职教校企合作新模式。

企业有用工需求,学校肩负育人使命,产业需要人才支撑,三者合作空间广阔。如何有机融合,尤其是激发企业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贵州共有贵阳市、遵义市、福泉市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其中,福泉市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之间金融协调服务联络、金融顾问等工作机制,打通金融资源整合瓶颈。2022年,全市新增融资授信项目25个,授信金额超30亿元,新增到位资金29.88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5月28日,由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4个政府部门、23所中高本学校、17家企业、4家科研机构、2家学会联合组成的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产教联合体成立。

作为贵州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将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政校行企高效合作机制,赋能贵阳贵安区域经济发展,为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样板和经验。

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

乘着政策东风,黔南现代化工及新能源产业产教联合体、遵义现代农业市域产教联合体、贵阳贵安大数据市域产教联合体,获贵州教育厅推荐报教育部评审。

依托贵州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2024年,遵义现代农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完成联合体内涵建设,成员间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完成技术共性平台、人才供给信息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联合体服务范围。

当下,贵州正多措并举不断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打造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来源:贵州日报

02

山东:产教融合涉蹚“深水区”推动“协同创新”

党的二十大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新部署,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发展中涉蹚“深水区”,使之“协同创新”,是新时代大势之所趋,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计民生、服务人的发展的战略所需。

山东职业教育体量较大,现有职业院校520所,在校生达253.6万名。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山东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研产以及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推进产教互促共荣、一体发展,在很多方面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和范例。但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发展中涉蹚“深水区”,使之“协同创新”,还有许多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创新层面的短板需要补齐,堵点需要打通,难点需要破解。

适应市场化新需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蹚进入“深水区”的必然要求。首先,国家战略“大市场”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水乳交融”的大机遇。当前,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让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在国家战略中行稳致远,在“水乳交融”中寻求创新之策。其次,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新市场”。当前,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迭代的关键时期,紧扣产业升级需求,在“新市场”中搭建产教对接平台,把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职业教育不断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丰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功能,才能在“市场”之中觅得发展的动力和先机。

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特征,是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两情相悦”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之所以前途广阔,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之所以大有可为,是因为现阶段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类型”特征,就是坚持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方向,按照国家建设应用型人才标准,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性、适应性、创造性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而要真正实现“大有可为”,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融入”并“沉浸”在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在推动专业链融入产业链,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之中,发挥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积极性,推进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深水区”,是现实之需。

坚持本土化导向,是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认可度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我省优化顶层设计,围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特点、行业人才需求,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区35个,组建各级各类职教集团超过200个,认定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10家,产教融合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同时,坚持 “本土化”导向需求,重点建设区域支柱性产业相关专业,推高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以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和匹配。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构建山东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如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推进职普融通,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更大发展平台……只有走进“深水区”,才能破解堵点、痛点、难点、关键点,才能理出时间表、路线图,务实推进、善作善成。这是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创新度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廉德忠)

来源:山东教育报

03

江苏:常州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职教名城

6月26日,江苏省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职教名城的决定》。

决定共分为“统一思想,凝聚职教名城建设共识”“锚定目标,突出职教名城建设重点”“协同联动,深化职教名城建设成效”“强化担当,形成职教名城建设合力”“广泛宣传,营造职教名城建设氛围”五部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其中,第三部分“协同联动,深化职教名城建设成效”中要求,各产业园区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创设现代职业教育新空间,支持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建立园区及域内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本地培养、本地就业。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要充分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更高水平的产业学院、工匠学院、职教集团(联盟)、实训基地,打造更高素质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更多毕业生留常就业。

来源:中国教育网

主 编 : 杨志超

编 辑 :吴晓晖

校 对 :宋文利

标签: #资阳市蜀乡金农投资债权资产项目城投债定融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